【盗窃乱贼而不作而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盗窃乱贼而不作”这句话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篇,原文为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。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”
这段话描述的是理想社会的景象——一个和谐、公正、人人有责、物尽其用的社会状态。
“盗窃乱贼而不作”的意思是:没有盗贼和叛乱的人出现。也就是说,在这种理想的社会中,人们之间诚信互助,没有偷窃、抢劫、叛乱等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发生。
这句话强调了社会安定、道德高尚、制度完善的重要性。它不仅是对古代理想社会的描绘,也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语境解释 | 
| 盗窃 | 偷窃他人财物的行为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在理想社会中,因人人守信、公平分配,盗窃行为减少或消失 | 
| 乱贼 | 叛乱、暴徒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指扰乱社会秩序、危害公共安全的人或行为 | 
| 而不作 | 没有发生、不出现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表示在理想状态下,这些负面行为不会出现 | 
| 大同社会 | 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一种人人平等、互帮互助、无争无斗的社会形态 | 
三、延伸理解
“盗窃乱贼而不作”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反映了古人对社会秩序的重视,以及对道德教化的追求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我们不再追求“大同”,但“盗窃乱贼而不作”的理念依然值得借鉴。通过加强法治、提升公民素质、改善社会公平,我们可以逐步实现更安全、更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四、结语
“盗窃乱贼而不作”是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,也是对我们今天社会治理的一种启示。它提醒我们,只有在诚信、公平、互助的基础上,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安宁与和谐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